太湖,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,位于江蘇省南部,長江三角洲的南部;全部水域在江蘇省境內(nèi),湖水南部與浙江省相連。是華東最大湖泊,也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,是中國著名的環(huán)太湖風景名勝區(qū)。
太湖橫跨蘇、浙兩省,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,其中蘇州占了四分之三;湖中有七十二峰,其中蘇州擁有五十八峰;十三個太湖風景名勝區(qū)中,有六大景區(qū)在蘇州境內(nèi),正所謂“太湖風光美,一半在姑蘇”。但太湖作為風景區(qū),精華當在無錫,當年郭沫若曾吟道“太湖佳絕處,畢竟在黿頭”。
太湖美,美在何處?美在色彩瞬間萬變,美在線條柔曲多姿,美在韻律動靜有序,因此而形成了四分豪放、六分柔婉的太湖風格。
浩蕩遼闊的太湖當中陳放了六十多個島嶼,面積九十平方公里的洞庭西山島像一臺戲中的主角居于舞臺中央,大小四十余個島疏疏密密地環(huán)繞在它的四周。這些小島高的數(shù)十米,低者與水面相平,隨潮汐漲落。大島可供萬人生息,最小一島僅容二人共臥,曰“龍床”。大大小小六十余座島嶼,把太湖分隔成若干較小湖區(qū):莫湖、菱湖、胥湖、蠡湖、游湖、貢湖,統(tǒng)一的大湖中又包容了似分實合的許多小湖。湖中有湖,湖中藏湖,湖體于不變中,又顯出了它的善變、多變。
西山
太湖最佳處自然是西山,若以一座單獨的小山而論,黿頭渚和石公山便是太湖諸美中最為集中的兩個點,這兩座黛色的石山恰似美女耳垂上的兩顆碧綠翡翠墜飾。黿頭渚有無數(shù)千百年的建筑、石刻等等文化積累。石公山則遭到毀滅性的破壞。從潛在的未來展望,黿頭渚美的優(yōu)勢已十分顯露,石公山的美的優(yōu)勢方開始露頭。
歷史傳說
相傳,遠在四千多年前,我國治水祖師夏禹奉舜帝姚重華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,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,東江、婁江、吳淞江,溝通了太湖與大海的渠道,將洪水疏導入海。這就是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記載的“禹治水于吳,通渠三江五湖。”太湖水面遼闊,東西二百里,南北一百二十里,廣為三萬六千頃。
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,王母娘娘要做壽了,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厚禮。王母娘娘看見后,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。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,里面有72顆特大的翡翠,而且還有千姿百態(tài)的各種五色玉石雕鑿的飛禽走獸,簡直是一個聚寶盆;遠遠望去,還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,各路神仙都贊不絕口。大家看過《西游記》都知道,王母娘娘設蟠桃會,沒請弼馬溫,結果齊天大圣孫悟空發(fā)了脾氣,大鬧天宮。他見一樣打一樣,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只大銀盆,也不管三七二十一,一棒打了下去,銀盆便從天上落了下來,跌到地上砸了個大洞,銀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,形成了三萬六千頃的湖,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“天”字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,也就是“太”字,所以此湖就叫“太湖”。72顆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,分布在太湖中間。玉石雕刻的魚,就是現(xiàn)在太湖里肌白如銀、肉嫩味鮮的銀魚。玉石雕刻的飛禽,變成了對對鴛鴦。只有走獸沒有活成。
當然這只是傳說,讓太湖增添一道迷人的神話色彩。據(jù)科學考證太湖真正面貌是一個海跡湖,地理上稱“瀉湖”。原來這里是一個大海灣,由于長江、錢塘江泥沙的沖積,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,海灣因灣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,以后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,海水逐年淡化,于是就成了淡水湖。因此也有人說他是“海的兒子”。
太湖的美,還美在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,增添了迷人的色彩。傳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助勾踐滅吳后,辭官離開越國。有人看見,范蠡攜帶西施,駕著一葉扁舟,出三江,泛五湖而去,杳然不知去向。有詩云“已立平吳霸越功,片帆高飏五湖風。不知戰(zhàn)國官榮者,誰似陶朱得始終?”太湖從此與范蠡西施結下淵源。
開放時間
7:00-17:30
地址
江蘇省南部